[葡萄酒知識] 酒瓶底的凹槽:到底是高貴的象徵、還是時代的遺跡?迷思破解

常常有人說葡萄酒瓶的凹槽越深,表示這瓶酒越好。到底這件事是真的,還是以訛傳訛呢?

客人進店摸了每瓶葡萄酒瓶底的凹槽……酒的好壞不是靠凹槽深度的好嗎

某烈酒品牌大使的玩笑話:我們家是精品威士忌,所以瓶底的凹槽相當深……

這些都是偶爾會聽到有關酒瓶底部凹槽的二三事。葡萄酒瓶底部凹槽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何大家都喜歡拿酒瓶的凹槽做文章呢?

最早的葡萄酒容器是陶製的

17世紀之前,陶器依然是主要的葡萄酒容器

西元前6000年左右,人類採集葡萄並放入陶罐保存,封存後忘記幾天就這樣意外的獲得酸酸甜甜、而且喝了會很開心的飲料,這就是最早的葡萄酒起源。經過幾千年的演進,葡萄酒容器由羅馬時期的陶甕、陶罐,一直到17世紀之後開始以玻璃瓶做為主流。

相較於陶甕來說,玻璃瓶相對於陶器或是木桶的氣密性更好,也不會沾染上容器的味道或是顏色;更重要的是玻璃瓶可以根據需求使用深色瓶避免光照影響、或是以透明瓶方式包裝,直接以迷人酒色吸引消費者。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葡萄酒瓶的底部可能有個凹槽、而有的瓶底是接近平的。這些凹槽有什麼用途?有沒有凹槽跟葡萄酒本身有關係嗎??

葡萄酒瓶的發展

西元1690-1700年左右的玻璃瓶,能在底部看到一個很深的凹洞。圖片來源

早期的葡萄酒瓶跟現代葡萄瓶外型相差極大,在17世紀初期玻璃瓶是以吹製的方式,由工匠一個一個像泡泡一樣吹出來的。那個年代就會遇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圓圓的底部是要怎麼在桌子上不會滾動呀!!聰明的工匠們將瓶子底部戳進瓶身內,讓瓶底形成一個圓形凹槽,出現的空間剛好是一個平面,就能穩穩的放在桌上。

這種圓圓的、底部有凹槽的瓶子被稱為「洋蔥瓶」(Onion Bottle);而最早凹槽的設計只是能讓酒瓶能好好站起來。隨著玻璃工藝的進步,葡萄酒瓶的形狀往高肩、瓶身筆直發展,更適合現代運輸運與儲存需求,但底部的凹槽依然保留下來,而且根據不同的產區、酒款類型、甚至是價格,酒瓶底部凹槽深淺也不同。

酒瓶凹槽還有其他作用嗎?

現代酒瓶底部(左)與深凹葡萄酒瓶底部(右)
  • 幫助瓶內酒渣聚集 – 葡萄酒經過長時間的保存,瓶內會產生酒渣,這時候可以用垂直站立的方式,讓酒渣集中在瓶底凹槽邊緣,這樣在倒酒的時候就不容易把酒渣一起倒出來。
  • 分散瓶內壓力 – 酒瓶底部的凹槽越大越深,造成瓶身的表面積越多,不只能加速冰鎮的速度,也能夠分散瓶內的氣體壓力,讓香檳之類的氣泡酒不容易爆瓶(當然也必須搭配厚瓶)。
  • 看起來比較巨 – 在視覺來說,同樣是750mL容量的玻璃瓶,如果底部凹槽越大越深、就會讓整個玻璃瓶看起來更大,消費者直覺這瓶酒好像容量比較多(沒這回事好嗎)。
  • 呈現高級感 – 波爾多葡萄酒瓶與香檳瓶,習慣使用厚玻璃搭配又大又深的瓶底凹槽,使得消費者有「厚瓶+深大凹槽=高級酒」的錯覺;這種高級感、瓶身巨大化的錯覺也適用於烈酒。
  • 協助穩定侍酒 – 瓶底凹槽正好可以讓大拇指放進去,其他手指自然、穩定、優雅地拖住瓶身,更容易控制倒酒的穩定度。不覺得侍酒師抓著瓶底倒酒顯得特別專業嗎?

酒瓶底部真的需要凹槽嗎?

以目前的玻璃瓶製造技術,採用細長、平底的玻璃瓶裝填運送氣泡酒款是完全沒問題的(畢竟大部分啤酒瓶底部都沒有凹槽),而且平底玻璃瓶能夠減少製造成本、減少運送重量、減少碳足跡,甚至德國的Riesling 麗絲玲還一定要使用平底的Hock酒瓶包裝。

但為何許多葡萄酒還是喜歡使用有凹槽的酒瓶呢?除了適用性外,傳統與品牌形象才是選用的重點,不然就不會有某烈酒品牌被精品集團收購後,把原來的平底酒瓶改回有凹槽的設計了。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

[葡萄酒知識] 「雙重醒酒」是什麼?為何葡萄酒醒完後要再倒回酒瓶?

[葡萄酒知識] 為什麼酒瓶都是綠色的?透明不好嗎?

[葡萄酒知識] 酒來不及冰?10分鐘快速讓你的葡萄酒降溫!


訂閱一飲樂酒誌電子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