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1. 燒酎這兩個字該怎麼唸呢?
燒酎這兩個字的唸法是「ㄕㄠ ㄓㄡˋ」(當然注音也打得出來);如果去日本想點燒酎的話,可以用台語唸出「燒酒」(燒酎的日文唸法是Shochu),店員就會問你想喝哪種類型燒酎、你想要怎麼喝。
日本燒酎(Shochu)與韓國燒酒(Soju)的發音很像,在統計分類上也屬於「地方特色蒸餾酒」,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蒸餾酒種,未來我們再寫一篇專文來比較。
2. 燒酎和清酒有什麼不一樣?
燒酒與清酒都屬於日本的國酒,而且都是以麴、酵母為原料、同時進行糖化與發酵,但不同的地方有兩個。
- 清酒是屬於發酵酒,所以發酵結束後分離酒粕,就能裝瓶販售;而燒酎屬於蒸餾酒,發酵結束還要使用蒸餾器將酒精從酒醪中萃取濃縮,最後得到高酒精的蒸餾酒。
- 清酒的原料除了以外就是米,不會有其他的原料;而燒酎除了米以外,還可以使用地瓜、麥、蕎麥、牛奶、紫蘇等各種原料,是一種充分展現各地原料風味的酒款。
延伸閱讀:[日本酒知識] 清酒、燒酎、泡盛,到底哪裡不一樣?
3. 燒酎是怎麼做的?
既然燒酎是屬於蒸餾酒,製作的過程大略會分為「釀造發酵」與「蒸餾」兩個步驟。
- 釀造發酵:這個步驟與清酒的製作蠻像的,將水、主原料、麴、酵母放在同一個桶槽中混和,麴會將主原料內的澱粉分解為糖類,而酵母會將糖類分解為酒精,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就會是內含酒精的「酒醪」。
- 蒸餾:再來就是將酒醪移至蒸餾器中,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酒精的沸點78.4°C、水的沸點是100°C)將酒精由酒醪中分離出來。多數燒酎只做一次蒸餾,但也有做2次以上蒸餾的燒酎。
延伸閱讀:[日本酒知識] 燒酎入門-「本格燒酎」和「泡盛」是什麼
4. 燒酎使用的原料有哪些?
燒酎材料通常是富含澱粉的農作物,常見的包括有米、麥、地瓜(芋)、蕎麥這些作物,經過上述發酵&蒸餾過程後得到高酒精度的燒酎。
另一種常拿來作為燒酎原料的是「酒粕」,比較不同的是酒粕是清酒經過發酵、上槽,分離酒液後內含酒精的副產物,可以使用加水溶解再次蒸餾、或是使用蒸氣通過酒粕萃取酒精這些方式,將酒粕中的酒精取出。
除了這些之外,日本還有許多充分展現原材料風格的燒酎,包括紫蘇、栗子、牛奶、明日葉、生薑等等,而且只要從燒酎名稱就可以知道使用什麼原料、會產生什麼特殊風味。常見的燒酎標示包括:
- 米燒酎:主原料為米
- 麥燒酎:主原料為大麥
- 芋燒酎:主原料為地瓜
- 黑糖燒酎:主原料為黑糖(只有奄美大島能夠生產)
- 粕取燒酎:主原料為酒粕
- 紫蘇燒酎:主原料為紫蘇
- XX燒酎:主原料為XX
延伸閱讀:[日本酒知識] 本格燒酎有哪些種類?一定要知道的6種燒酎!
5. 為什麼燒酎有分為甲類與乙類,等級不一樣嗎?
講到這個,就要稍稍提到燒酎的歷史了。
燒酎大約在14世紀~15世紀左右由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傳入日本,真正有書面記錄燒酎則是在1559年日本戰國時代。這時候的燒酎是使用「單式蒸餾器」(壺式蒸餾器)進行蒸餾,這樣的傳統技術一路流傳至今。
一直到20世紀初期日本引入歐洲的「連續式蒸餾器」(柱式蒸餾器)並進行改良,製作出更加純淨、味道更加清爽的燒酎。由於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新的蒸餾技術比較進步,就把使用「連續式蒸餾器」製作的燒酎稱為「甲類燒酎」,而使用「傳統單式蒸餾器」製作的燒酎稱為「乙類燒酎」。
6. 除了甲類乙類燒酎之外,還有哪些分類呢?
除了單純的「甲類燒酎」與「乙類燒酎」以外,和調和威士忌一樣,燒酎也有所謂的「混和燒酎」。
混和燒酎是將各種燒酎分別製作,再根據需求在裝瓶根據比例混和,這樣就能夠得到特殊風味的燒酎。根據混和的比例,可以標示為「甲乙混和燒酎」或者是「乙甲混和燒酎」。如果是甲類燒酎的比例高於乙類燒酎,就必須標示為「甲乙混和燒酎」,反過來就必須標示為「乙甲混和燒酎」,這樣在購買的時候比較不會被標示搞混。
7. 「本格燒酎」是什麼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小故事了。還記得前面說道日本把使用連續式蒸餾器製作的燒酎名稱訂為「甲類燒酎」嗎?大家直覺「甲」就是比「乙」要來得好(就跟第二聽起來就是比較遜差不多),在銷售方面自然影響到這些製作乙類燒酎的傳統蒸餾廠。
為了提升形象,九州乙類燒酎業者協會開始推動「本格燒酎」這個名稱,畢竟對傳統燒酎廠來說,這是祖傳數百年的製作方式,也可以說是燒酎「正宗」的生產方式,怎麼可以能說新的就比較好?一直到1962年,日本財務部終於將「本格燒酎」作為認可分類之一,並在2002年11月1日修正日本《酒稅法》,明訂滿足以下規範,包括:
- 使用法定47種原料(包括米、大麥、地瓜、蕎麥等等)
- 以單式蒸餾器進行蒸餾
- 裝瓶酒精度 ≤45度
符合以上規範並經過認可,就可以在酒標上標示為「本格燒酎」。
簡單的說,「本格燒酎」規定以單式蒸餾器製作,所以「本格燒酎=乙類燒酎」;但是必須使用法定的47種原料才能稱為本格燒酎,所以「乙類燒酎」不一定是本格燒酎
延伸閱讀:[日本酒知識] 本格燒酎有哪些種類?一定要知道的6種燒酎!
8. 燒酎的酒精濃度這麼高,該怎麼喝呢?
大部分燒酎的酒精度落在25%(泡盛通常是30%),但也有酒精度落在13%~45%之間的燒酎,這就要看燒酎廠想呈現怎樣的風味與口感了。
燒酎的喝法相當多,在日本居酒屋最常的喝法以這幾種:
- Straight:就是不加冰塊不加水直接喝,基本上在日本居酒屋這樣說老闆都會投注尊敬的眼神。話說小編在鹿兒島點Straight的時候,居酒屋老闆將燒酎倒至杯緣表面張力(燒酎量是加冰的2.5倍量),還說這就是薩摩男兒的喝法。
- On the Rock:這個就是加冰塊喝,也是日本喝燒酎最常用的方式。畢竟燒酎是酒精度偏高的烈酒,冰塊融水能降低酒精度,而且夏天冰冰涼涼更容易喝,也容易搭配居酒屋餐點,就算喝得慢也不會像啤酒那樣回溫變得難喝。
- 水割り(Mizuwari):加冰加水喝,除了能降低酒精度,還讓燒酎香氣分子更容易散溢出來,更加輕盈的口感更好搭餐。
- 湯割り(Yuwari):加熱水喝,超級適合冬天的喝法,而且蒸氣能帶出更多的香氣,更能體會出燒酎溫暖的那一面。
除了這些喝法以外,燒酎還能加蘇打水、加果汁、加可樂、加烏龍茶各種喝法。日本居酒屋常見的「烏龍High」(ウーロンハイ)就是甲類燒酎加上烏龍茶調製的;而另一種人氣飲料「檸檬沙瓦」(レモンサワー)則是檸檬汁加入甲類燒酎製作的(當然現在已經有檸檬沙瓦濃縮液,只要加氣泡水就好),如果你在居酒屋點「生檸檬沙瓦」,店員會直接送上一整顆檸檬與一杯裝了冰塊的燒酎,要你自己擠完檸檬汁再倒入杯中。
延伸閱讀:[調酒知識] 沙瓦、Highball、Chu-hai 這三個差在哪?
9. 燒酎該如何加熱喝?
燒酎當然可以加熱喝,但是加熱的時候建議先倒入酒壺中,使用「隔水加熱」方式慢慢的加熱;如果以直火加熱可是相當危險的行為。
另外,燒酎超級推薦使用「加熱水」(湯割り)的方式飲用,可以感受到香氣最飽滿、口感最溫和的燒酎飲用方式,建議的作法是這樣的:
- 水與燒酎的比例:大部分介於在4:6 ~ 6:4之間,如果不知道那個比例最適合自己,可以先使用5:5做為基準再慢慢調整。
- 建議先加入熱水,再加入燒酎:先加入適當量的熱水在杯子中,燒酎加入後除了被熱水加溫散發香氣,還會自動在杯內產生對流循環混合。先加熱水、再加燒酎的湯割方式最能展現燒酎香氣與溫潤口感。
10. 燒酎入桶後,可以成為威士忌嗎?
如果以日本法規來看,使用米、麥、玉米等穀類製作的燒酎,經過桶陳之後,在某些條件下是能稱為威士忌的;反而是使用麥芽糖化蒸餾桶陳後的蒸餾酒,在日本不能稱為不能稱為燒酎。
- 日本目前的法規中,麥芽非燒酎法定原料,因此只要原料中使用麥芽就不能稱為燒酎。
- 在日本酒稅法的規定中,只要「威士忌成分」佔整體10%以上就能標示為威士忌,所以另外90%可以是中性酒精、也可以是燒酎(包括桶陳燒酎)。
- 日本洋酒酒造組合在2021年4月規範中,規定標示「日本威士忌」的原料僅能使用麥芽、穀類、水與酵母發酵。
綜合以上3點,桶陳燒酎只要調和10%以上威士忌就能標示為「威士忌」,但不能標示為「日本威士忌」。在日本超商、小賣店看到標示著「Blended Whiksy」、售價相當便宜的威士忌,很有可能是加入燒酎調和的威士忌。
同場加映:為何台灣的燒酎能見度偏低
首先,燒酎在台灣被分類為「其他穀類蒸餾酒」,除了每公升每度2.5元的酒稅之外,還要再加徵40%關稅,加上「本格燒酎」生產商大多是沒有自行出口能力的小型蒸餾廠,到台灣前還得透過日本商社收取一筆出口費用,使得這些燒酎進口成本接近或超過日本末端售價,末端價格更是超過有年份的蘇格蘭威士忌。
另外就是相對於其他的進口烈酒,日本燒酎在台灣推廣的力度要相對的小很多。許多烈酒在上市初期都會以發表會、活動包裹、教育訓練等方式進行初期推廣;但燒酎的推廣好像只有酒展看到促銷活動、以及日本地方政府的燒酎推廣活動。如果日本原廠能多投注一些行銷預算在台灣、培養出死忠消費者,他們也會以經驗行銷的方式協助燒酎推廣。
簡單的說,價格偏高&飲用人口偏少,一直是廠商認為燒酎在台灣市場不易推廣的原因。小編覺得燒酎在台灣的推廣時間比起清酒要短許多, 而且花些時間要讓習慣喝烈酒的人將燒酎當作日常飲品,也許還需要5-6年後才能看到燒酎在台灣發光發熱吧。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