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Z世代不愛喝酒了!荷蘭合作銀行市調報告揭穿「真相」其實超現實?

常常聽到說現在的Z世代都不社交也不喝酒,是造成這幾年酒市下滑的主因。根據近期調查,以上理由似乎不是主因,反而是推廣的方向應該要改變了。

大家都說,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Z世代,因為整天滑手機、追求健康,所以越來越不愛喝酒了。這說法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不對?但最近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一份市調報告卻潑了一桶冷水,直言這想法被「大大誇大了」!

這份題目為《Z世代飲酒減少的真正原因》的報告,不走表面觀察路線,而是深入研究美國Z世代的行為模式,發現背後其實是更結構性、更實際的經濟因素在推動。

報告內容中也呼應了酒業巨頭百富門(Brown-Forman)(就是出產傑克丹尼的大老闆)執行長Lawson Whiting,之前在國外媒體報導上的看法。Whiting今年三月就直言,Z世代「面臨的阻力有些不同」,主要是他們剛開始職業生涯,手頭沒那麼寬裕,可支配收入當然少。他當時就吐槽說「大眾媒體對Z世代及其所作所為過度解讀」,並鐵口直斷「Z世代將會回歸」,意思就是說他們長大後還是會喝酒啦!

荷蘭合作銀行的報告對Whiting的部分說法表示認同,確實認為年輕世代在酒類上的開銷較少,跟他們的收入受限有關。

那麼,那些說「Z世代飲酒量比前幾代少87%(不是真有87%,你知道的)」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據報告中猜測,有些誤解可能來自一些「誤導性」的社群媒體貼文,引用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報告狠批,這是記者或分析師「沒搞清楚人生階段驅動的行為轉變,還有世代驅動的行為轉變」。簡單說,你20歲跟40歲花錢喝酒的方式肯定不一樣,這跟你是哪個世代關係沒那麼大啦!

人生階段 vs. 世代差異

Z世代不喝酒了嗎

報告舉了個「代際轉變」(generational shift)的例子:Z世代用手機比前幾代多,造成面對面社交變少——沒有錯,這是世代差異。但說到喝酒,BLS的統計數據其實有很多「眉眉角角」沒有注意到。

首先,Z世代有一半都還沒到美國法定飲酒年齡21歲!就算滿21歲了,他們很多也還沒畢業、拿著入門級薪水,甚至沒工作,可以買得起啤酒或即飲酒精就算很不錯了,請問哪有閒錢大把花在烈酒上?報告直言:「千禧一代、X世代和嬰兒潮一代在20多歲時也是如此。」如果你攤開數據看,Z世代用於酒精飲料的稅後收入佔比,其實跟平均水平差不多。

不過,報告也指出了一個讓酒類產業頭疼的問題:年輕人花在飲酒上的收入佔比,確實下降了。從2012-2013年到2022-2023年,30歲以下家庭的酒精消費佔收入比例,從1.1%降到了0.74%。這表示Z世代花在買酒的錢,確實比十年前同齡的千禧世代少了三分之一。但報告也強調,30歲以上家庭的酒類開銷基本沒變。

荷蘭合作銀行認為,社群媒體和手機使用習慣「可能會抑制未來的消費」,但像「爸媽管得嚴」這類因素只是暫時的,Z世代長大就沒差了。引用國家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的數據也顯示,美國人開始喝酒的年齡正在延後。

至於大家常說的「Z世代因為超注重健康所以少喝酒」?報告直言,這點「被大大誇大了」。他們引述數據說,美國高中畢業生酗酒的比例近二十年來其實沒什麼變化(呃,這該高興嗎?)。

多元化是烈酒的機會?

Z世代不喝酒了嗎

有趣的是,報告認為Z世代的多元化是烈酒的機會!因為相比前幾代,Z世代的種族更多元,而美國非裔、拉丁裔、亞裔消費者不像歐洲裔一樣,有著深厚的葡萄酒傳統,反而對烈酒接受度更高。酒商巨頭帝亞吉歐(Diageo)的執行長Debra Crew也證實,雖然Z世代人數較少,但他們買烈酒的速度比千禧世代快了3%!這對烈酒來說是個利多,但對葡萄酒類別來說,可能就要思考如何應對了。

報告最後語重心長地說,因為酒精在Z世代的早期生活中,不像對前幾代人那樣是「必備品」,他們不太可能將其視為身份認同、或社交之間的標準配置。因此,Z世代長大後的飲酒量,很可能會比前幾代人少,而這主要原因不是社群媒體,而是他們這個世代大多由女性、和少數族群組成。

所以,報告給酒商的建議是:想辦法打入女性(尤其是高學歷女性)和有色人種市場。而且,最關鍵的是,多請點Z世代的人進公司(最好是重要職位),讓他們自己來告訴你,到底該怎麼做出能打動這群未來消費主力、而且他們也買得起的產品和行銷策略!畢竟,誰最懂年輕人?當然還是年輕人自己嘛!

日本也遇到年輕人不喝酒危機嗎?

我們來看看距離台灣很近的日本,其實一直以來飲酒風氣都很盛行,但在年輕人之間喝酒的狀況也在近幾年有了不少變化。

首先是過去幾年,整體的喝酒習慣有減少,根據19992019年的「国民健康‧栄養調査報告」中各年齡段有喝酒習慣(每週喝3次以上,一次180ml以上)的比例,男性20~29歲從34%下滑到12.7%,30~39歲從48.8%下滑到24.4%,其實整體喝酒比例都下滑,但年輕人20~29只有12.7%讓人相當驚訝。

當然這份資料已經有點久了,不過在新冠之後狀況又有點變化:日本過往在下班後去居酒屋、酒吧舉行「飲酒會」之類的活動很盛行,但根據日本LASSIC公司所做的調查,疫情後選擇不參加飲酒會的人數暴增兩倍,現在有超過一半的人不會參加,而這也一定程度衝擊了日本餐飲市場。(不過好加在最近大量的觀光客又把市場拉起來了)

為什麼突然會這樣呢?其實飲酒會的習慣養成,大多是新鮮人在進公司的時候由前輩們帶領進行,下一屆的新人進公司時再由剛升格的前輩帶領這樣傳承下去。但是在新冠疫情的時候很長時間居家辦公+餐飲店不開/營業時間限制,前輩們沒有機會帶新人去飲酒,過了兩三年這樣的習慣就斷了,在公司兩年多的「前輩」根本沒被帶去過飲酒會,當然就也不會帶後輩去了,職場喝酒PUA也減少了呢~

根據令和四年度的「飲酒実態やアルコール依存に 関する意識調査」,也可以發現日本年輕人不論男女,在喝酒頻率上都是最低的,看來真的喝的少了。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情形?

荷蘭合作銀行針對這個議題,有著洋洋灑灑的10頁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下載參閱。不過,以上的研究與報告,主要仍著重在美國市場的分析,那麼對其他國家或市場而言,也適用嗎?

雖然一飲樂酒誌沒有正式的民調報告(或許可以考慮來做一次?),但是透過網站題目的點閱量、IG回饋與閱覽率,以及從我們舉辦的品飲活動來觀察,依然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首先,打著專業、高貴、尊榮品牌的酒款,己經先一步將Z世代隔絕於外,對他們來說也提不起興趣,因為買不起也不想買;其二,從行銷手法一開始就過於廣闊,期望透過非酒類管道拓展市場,卻忽略Z世代對新鮮、有趣與消費能力的產品,更難在這群世代腦中建立印象。

最後一點也挺重要的是,不要以為Z世代年輕就資歷淺薄,正因為網路發達、社群媒體資訊豐富,哪個KOL評酒睜著眼說瞎話,哪位自詡專業網紅卻在帶風向,這些年輕消費者其實都心知肚明,所以找到對的、能讓Z世代掀起討論、主動關注,才是突破點。

總之,別再只看表面現象了,Z世代的飲酒習慣變化,背後牽涉到的是經濟、人生階段、人口結構等多重因素。所以酒商們,想賺這群年輕人的錢,功課可能還得多做點囉!

資料來源:The Spirits Business、 令和4年度「飲酒実態やアルコール依存に関する意識調査」報告書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

[市場解讀] 「離線酒吧 Offline Bars」興起!人們為什麼願意在酒吧中放下手機?

各國奇妙喝酒規定與禁令:泰國下午禁酒?阿拉斯加禁止餵麋鹿喝酒?

年化報酬率50%?不要瞎掰好嗎!英國BBC紀錄片揭露威士忌桶投資詐騙


訂閱一飲樂酒誌電子報


推薦閱讀

全盤了解老牌日威MARS酒款

私訊洽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