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解讀] 「離線酒吧 Offline Bars」興起!人們為什麼願意在酒吧中放下手機?

數位排毒的風潮也吹進了酒吧,人們為什麼想要放下手機?

你是否也曾經坐在酒吧裡,原本只是想喝一杯、暫時逃離生活的壓力與紛擾,卻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回覆訊息、查看社群動態,結果越滑越心煩?

這種無法斷線的焦慮,正是現代人每天面對的「Always-On文化」所帶來的後遺症。人們發現過度依賴數位,非但無法紓壓,反而導致更多的數位焦慮。因此,開始有「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的風潮流行,鼓勵大家放下手機、享受現實互動,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了酒吧之中。

研究機構CGA 和保樂力加共同發布的報告《Bars in 2035: Insights from the leaders》中提到,主打不用手機的「離線酒吧 Offline Bars」開始興起,並迅速吸引了許多消費者。但為什麼大家開始願意離線相聚?當網路已深入生活的每個角落時,斷線酒吧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

離線酒吧Offline Bars興起

倫敦spy-bar禁用手機
The Spy Bar的門口告示

所謂的「離線酒吧」,指的是消費者在酒吧內必須放下手機、不拍照、不打卡,只專注當下交流與體驗的酒吧空間。這類酒吧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比較軟性會提供貼紙讓顧客封住鏡頭;或是在入場時要求將手機放入寄存盒中,也有的甚至乾脆明文禁止使用手機。

像是英國倫敦Raffles OWO飯店中的The Spy Bar,店內主打二戰間諜傳奇主題,因此一進門店員就會貼住手機鏡頭,禁止任何拍照與錄影。同樣位在倫敦的French House,則直接禁止消費者使用手機拍照或講電話,實際上這間店甚至沒有電視、音樂或其他任何電子設備,只為了傳遞體驗倫敦的傳統社交,也因此聚集了各種藝術家、作家等。

荷蘭阿姆斯特丹則有The Offline Club的社群組織,他們雖然不是酒吧,但也強調建立一個斷網的環境。這個組織時不時會舉辦聚會,參加者們會在酒吧、咖啡廳或其他空間進行互動。日本則有一間公司叫株式会社OFFLINE,他們在九州地區經營多間會員制酒吧,雖然沒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機,但公司介紹中明確寫著希望提供一個能暫時電波OFF、讓人思考的空間。

這些案例顯示Offline Bars並非偶發現象,而是一種跨地域、跨文化的共同反應──當上網已無所不在,真正的稀缺資源反而是「專注」與「在場」。

離線酒吧Offline Bars是需求還是噱頭?

酒吧聊天

那麼,離線酒吧究竟吸引了哪些人?放下手機是真的消費者需求還是噱頭?

當然有些酒吧禁用手機是為了店內氛圍與主題,但更多是確實打中了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某種對網路時代感到厭倦,希望不被訊息、社群、拍照打斷的想法。

現今大家都習慣要「相機先喝」,好像沒有發在社群媒體上的話,這些體驗就等於沒發生過,而且分享內容還必須要有質感、有品味,才能顯現出自己的特殊性,讓原本只是單純的喝酒變得緊繃,而離線酒吧正好捕捉到這種心理落差,為顧客提供一種心理釋放。

離線酒吧Offline Bars如何在數位浪潮中生存?

離線酒吧封面

或許離線酒吧的確上現今不少人需要的場所,但對於店家本身呢?對於品牌來說「被看到」永遠都是最重要—那禁止拍照,就等於少了消費者幫忙宣傳的機會吧?

對於一些離線酒吧來說,「禁用手機」反而帶來更多話題性,成為媒體報導和社群討論的焦點。禁止拍照後甚至讓酒吧更具有神秘感與吸引力,讓人想親身一探究竟。因此與其說離線酒吧是在數位浪潮中逆流,實際上是塑造出更吸引人的敘事與定位。而且就算酒吧內禁止拍照,人們走出酒吧後還是會拍攝外觀、街道或附近任何東西,分享自己「多麼獨特的體驗」到社群上,相信我。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在網路上的資訊太氾濫、破碎了,想想IG上有多少帳號的限動是你真的會去看的?在那麼多的數位雜訊中,上傳分享不一定真的代表被看到,酒吧需要去思考自己真正能「被看到」的是什麼。


資料來源:CGA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

英美年輕世代飲酒習慣改變?低酒精、無酒精飲品崛起

可口可樂X傑克丹尼再推「香草罐裝調酒」!飲料品牌進軍RTD成趨勢?

[烈酒知識] 北歐代表酒種「Aquavit」是否會成為下一波趨勢?


訂閱一飲樂酒誌電子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