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年4月財政部頒佈標示新規定,要求酒品非屬酒品地名不得大於原產地,以減少原產地混淆認知之後,財政部與經濟部初判成立傾銷行為,將從2025年7月3日起針對中國進口啤酒課徵為期4個月的臨時反傾銷稅,稅率由13.13 % ~ 64.14 %不等,並經過後續流程正式評估,再決定是否轉為正式反傾銷稅。
文章目錄
台灣真的有那麼多中國進口啤酒嗎?
根據財政部公開資料,2016年台灣生產的啤酒還有65%以上的市佔率,而當時進口量最多的是荷蘭,再來依次是中國與日本。2023年起,台灣產啤酒市佔率首次低於5成,隔年僅有48%市佔率,而中國進口啤酒市佔率則是由2016年9%一路成長至2024年的32%,2025年的第一季中國進口啤酒的市佔率更是來到36%,等於不到10年成長了4倍,對台灣本土啤酒製造商造成相當大的排擠。
下一個問題就是:明明超市大部分看到的都是美國、日本品牌進口啤酒,這些中國進口啤酒到底出現在哪裡?
中國製造的各國品牌啤酒
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問題,其實這些啤酒就跟所有的啤酒一樣,出現在超商、超市、與熱炒店裡,只是由包裝完全看不出來是中國製造的啤酒。
這些品牌包括「百威」在瓶身上標示「American」、「雪山」在包裝上標示「美國品牌」,其實都是中國福建製造;消費者很容易將「麒麟Bar」與日系品牌「Kirin」做連結,但其實「麒麟Bar」在中國廣東製造;另一個品牌「可樂娜」啤酒標示著「註冊地墨西哥」,依然是中國製造的啤酒。
這也是為何4月時財政部新規定要求酒品包裝方面,若標示非屬原產地的地名,其字體不可大於原產地的原因。但這樣的要求,對於本土啤酒產業來說是不夠的。
台灣菸酒、海尼根台灣、臺虎精釀等本土釀酒商組成的「台灣釀酒商協會」日前針對中國製造啤酒,透過政策干預壓低生產成本等方式,進而以低價出口「傾銷」至台灣的情況,向財政部關務署、經濟部國貿署提出反傾銷調查;經濟部調查初步認定,由 2021 年至 2024 年中國生產啤酒進口量逐年攀升,進口價格持續低於台灣國產啤酒的內銷售價,即使表面上零售價格與台灣本土啤酒價格相當,透過較低進價與各種折扣,依然有不對等的價格優勢,造成本土啤酒商不公平的市場壓力。
成本極低且獲得政府大力支持的中國啤酒
根據不具名的可靠消息來源,2018年中國中部中型規模以上的啤酒廠製造成本約為每公升2-3人民幣之間(大約$10~$15),而台灣大型啤酒廠每公升的成本大約在$25左右,精釀啤酒廠代工費用更是高達$65/瓶以上。光是生產成本的部分,台灣就高出中國不少。
除了成本之外,中國政府更是透過密集補貼、產業扶植,讓中國製造的啤酒在價格與產量上壓制其他國家的啤酒廠商,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例如福建省莆田市政府將啤酒列為優先產業,以「百威雪津」作為核心企業,建立全球級啤酒製造基地;百威亞太 在2023 年公開財報中顯示獲得政府補助及獎勵收益高達 5,900 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約 17 億元,而台灣進口的「百威」「雪山」「可樂娜」都是由這裡製造的。
簡單的說,製造成本低廉、加上政府大力補助,以及台灣啤酒0關稅與低酒稅的加持,難怪這些國際品牌採用中國啤酒廠生產,並銷售到台灣。
對於中國製啤酒的反傾銷稅
在眾多政策加持與低成本下,台灣成為中國最大的啤酒出口國,而福建也因台灣成為中國啤酒出口總值最高的省份;但諷刺的是中國近年以台灣生產啤酒未標示「中國台灣」為由,認為標示資訊不完整而禁止輸入中國,造成雙方啤酒貿易不對等,也因此財政部與經濟部初判成立傾銷行為。
財政部公告自2025年7月3日起,對中國產製進口啤酒課徵臨時反傾銷稅,其稅率如下:
- 麒麟啤酒(珠海)有限公司:課徵臨時反傾銷稅13.13%
- 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課徵臨時反傾銷稅33.85%
- 百威雪津(漳州)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課徵臨時反傾銷稅33.85%
- 百威(武漢)啤酒有限公司(關聯製造商):課徵臨時反傾銷稅33.85%
- 百威東南銷售有限公司(關聯出口商):課徵臨時反傾銷稅33.85%
- 其他製造商或出口商:課徵臨時反傾銷稅64.14%
之後經過100天後續流程正式評估,再決定是否轉為正式反傾銷稅,若轉為正式反傾銷稅可能是長達五年。
本土啤酒的未來
相對於中國政府對於啤酒的補貼以及低成本,看起來台灣本土啤酒商毫無優勢可言,政府給予的反傾銷稅能不能達到保護本土產業效果還是得觀察一段時間。台灣釀酒商協會則呼籲政府應該在麥芽、啤酒花等啤酒原物料給予免稅降低進口成本、協助扶植台灣啤酒產業,讓台灣本土釀酒產業獲得適當的生存空間,甚至吸引更多國際酒廠來台擴大投資。
但最重要的,還是本土啤酒商要怎麼去提升消費者嘗試、甚至持續消費的意願。市場最大宗的消費還是靠商業啤酒,本土最大的商業啤酒就是台啤、海尼根兩大品牌,如何提升曝光、提升品牌忠誠度,這就是商業啤酒要思考如何靠有效行銷衝高銷售(像明年世足賽海尼根就能好好衝一波);中小型的啤酒廠只能靠風味、比賽名次、各種聯名提高曝光度與忠誠度,不然價格本來就拼不過商業啤酒,總不能連風味也輸吧。
資料來源:財政部
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
歐美啤酒品牌卻是中國代工?財政部標示新規定減少原產地混淆認知